张涛周报20180909

本周主要内容:协助申报十三五装备项目。 上周日,接到机械学院赵老师团队邀请,一起讨论关于人机共融机器人的项目申报。从项目指南上看,目前国家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已经从研究转向应用,但这种转向明显受到了新闻夸大宣传的影响。比如,打算将视觉理解和语音识别用于复杂的战场环境。这些技术从辅助角度来说没有问题,但将其作为人机共融的一环且给予足够信任,个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。但这也透露出一个信息:作为目前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,图像和语音的人机交互是各个领域都在考虑的方向。这个方向值得专硕同学仔细从工程角度分析一下。 周日的讨论其实没有太多的结论,毕竟大家临时受命,难以一时拿出方案。但到了周二晚上再次开会的时候,给我的感觉绝对就是震撼了。 不足48小时,赵老师的团队不但将人机共融和他们的并联机器人关联在了一起,而且已经能“讲故事”了。这个故事中不但涉及机械领域,而且在人工智能和通信领域也相当的专业。作为一个在通信系混了20年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,发现他们对系统整体的把握和参数的理解并不在我之下。2天,他们居然完成了我20年的过程,实在了不起。更厉害的是,他们发现了通信领域存在的问题,并将这些问题和机械关联了起来,这种格局和基础是我未曾设想过的。反过来想,如果给我两天时间,我能学会机械上的问题并找到痛点吗?我一定是信心不足的。这里面既有学科基础的不足,更多的是关于整体格局仍然不够宏大。所以,除了要继续深耕人工智能,也要学会去偷师其他学科。 第二点震撼就是速度。在不足24小时内,他们的团队迅速组织了近40页的申请书,这除了要理解过程,还需要大量的提炼、写作与制图。回想一下我每年报基金要磨磨蹭蹭的写几个月,这种效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。24小时之内,程老师团队也拿出了非常专业的一套方案,而只有我这边,仍然停留在提纲阶段。这其中的差距在于两点:第一,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料积累。受我的影响,团队大多数人不擅长用文字进行总结。即便总结一些内容,也不擅长用专业术语(这一点可能和IT行业有些关系)。这种情况不但反映在我们的周报上,还反映在组会的报告上。极简的风格或许适合产品发布,可以更突出演讲者的个人魅力,但绝对不适合科研。无论从思考深度还是总结深度看,极简风格只能带来骨架,而没有血肉。这就造成了我们短时间内难以拿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申请书。第二个差距在于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。在信息馆中,似乎9:00-21:00的工作时间是一个很努力的长度,但在机械馆,这个时间一定是不够的。在这次的申报群中,基本上是从6:00-2:00大家都在讨论,申请书版本几乎每几个小时就要更新一版。程老师稍慢半拍,但也能做到2小时左右的响应时间。相比之下我们的速度明显跟不上了。能看到佳琦和明贤十分努力,但我们仍然是最慢的,而且效率最低。这个也值得我们深思。也许大局观的不足是我们的问题之一,但缺乏高强度的训练应该也是主要问题。 需要多说一句的是,周五和一个95级的校友聊了几句,他是机械学院的毕业生,毕业之后在水利、金融和林业方面都做的很成功,现在正在考虑做康养体系。如果没有这次和机械学院的合作,我或许会认为他是机械学院中的失败者(因为他做的和机械关联都不大),可事实证明他才是成功者。他学到了所有的精髓,所以可以任意跨学科做事。他们今天所有的回报都是昨天的努力带来的,我们应该反思的太多。 当然,这周还有一些其他零碎的事,比如和清华大学的李亮教授取得联系,希望就智能驾驶做一些事情(是不是很熟悉?大家是不是意识到了什么?);索道的上线实测第一期已经结束,下一步孙浩压力巨大;看了刘梦奇的小论文,再做些修改就可以投稿了;和张文清讨论了大论文方案,希望能尽快见到她的调试结果;受邀和广州二附院讨论了一次帕金森诊断,但他们更倾向于视频方案。 总之,本周做了很多事情,但对团队影响最深远的应该还是和机械学院的合作。 ...
Read More

张涛周报20180903

本周工作如下: 1. 审稿:为计算机科学审稿一篇,是关于频繁模式计算的。文章毫无新意,已经很长时间没见到这个领域的新想法了。这和大数据热潮过后的反思有关,以关联为主要获取对象的大数据已经沦落为数理统计,除了庞大的数据量带来的更高可信度(因为更符合统计中关于数据量的要求)外似乎没有更多具体的应用。而统计带来的问题往往是事后诸葛与结果的不可靠。与之对应的是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开始升温。只有因果关系才是人类探寻世界的本质思维。我们在因果分析中做了一些工作,这个方向可以考虑继续下去。 受IEEE access副主编邀请成为该期刊审稿人,为IEEE access审稿一篇,关于协同进化理论的。其主要是针对大数据下的并行计算,关注如何分解任务以降低各子任务间的耦合。其本质思想与小白在软件学报的并行概念计算如出一辙,其实我们将那篇论文改改完全可以以协同进化为题再发一篇。 2. 与机械学院讨论。机械学院打算申报一个项目,我顺便学习了共融机器人等一些概念。发现我们在2013年左右做的一批东西现在看仍然领先,这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。 ...
Read More

张涛周报20180827

上周工作内容如下: 交流。假期与重庆大学李勇明老师的交流未能成行,本周应李老师之约进行了网络交流,就帕金森病语音诊断和相关的课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。大约内容如下: 1)李老师和重庆医学大学、第三军医大学合作,也开展了帕金森病语音障碍诊断研究。从他的资料查找看,认为我们在这个领域有先发优势,想一起探讨一下深层的机理。同时,他也关注到了我们关于概念认知的研究,认为用认知方法解决帕金森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方向。 2)从临床上看,医生们除了关注诊断正确率以外,更加关心的是结果的可解释性和标记物的发现。这一点上文清近期的工作可能会更有意义。 3)用客观的语音诊断代替量表方法是临床和产业界的共同愿望。目前李老师已经开展用语音信号去评价精神分裂、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的研究,这个领域值得我们去关注。尤其在这个领域中,我们有张晓娟医生的大力支持。 4)就帕金森病问题李老师已经联系了首都医科大学的陈彪教授,我们会选择合适的时候在北京大家一起三方讨论。 4)李老师的兴趣也在于医学图像诊断等领域,和我们有相近的研究方向。大家很谈得来,约定9-10月份见面详谈。 ...
Read More

张涛周报20180812

本周的重点仍然是休息,争取早日复出。期间做了以下几件事: 1. 李和合论文修改。主要问题存在于语言表达和一些细节的不准确。已经发回给李和合,希望月底前能够投出。 2. 成都会议:虽然由于恢复不理想未能成行,但能看到张文清在过程中有所成长。 3. 高技术通讯论文调整,蒋培培配合,已经发回编辑部,等下一步消息。 4. FPGA:刘川再次赴前线作战。 ...
Read More

20180730周报-刘川

完成了网页的基本功能和页面排版,不过操作过程有些繁琐,试了一些办法还没有解决。目前在页面需要操作步骤4步:进行录音,下载录音本地,选择下载好的录音文件,将其上传到服务器的指定文件夹下进行测试。 服务器的后台程序需要结合matlab程序,然后通过连接数据库将语音诊断的运算结果展现在网页上。后台需要做的是,处于全自动运行状态,并且与数据库连接,目前如何实现还没有什么想法。 ...
Read More

张涛三周报20180728

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——金刚经。 最近两周一直没有交周报,原因比较多,既有身体的原因,但更多的在于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。三周过去了,似乎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路,从各种虚妄中找到了一点本质的东西(概念计算?),遂引用金刚经以开篇。 先说琐事,这几周来做的事情如下: 1. 安排成都会议事宜。今年的会议将由张文清代表课题组做一个关于帕金森的汇报,看过两次ppt,感觉还是有点欠火候,正在进一步修改中。 2. 属性拓扑。 1)刘梦奇已经写好了一个论文框架,正在补充。 2)李和合的论文看了一下,英文表达还需要加强。这也是课题组所有人的短板,必须要突破。 3. 帕金森工程:刘川正在尝试进行云平台的构建,有了结果后我再去和意向方去谈。 4. FPGA:这期间经历了一轮测试和一次需求调整,但目前不打算去处理这个,最好等西电的人到了一起弄。 5. 审稿:这个期间审了3篇稿件,其中一篇关于深度学习与信号对应关系的论文对我很有启发。这可以看做是一种打开黑盒的方法。同时,这个方法我们如果借鉴到现在的深度学习应用上,至少可以发表1篇SCI论文。看看哪位同学感兴趣吧。 那些本质的内容,正在整理ppt,待整理好后和的大家共同讨论。大体方向:课题组将对研究方向进行收缩,重点关注帕金森和属性拓扑两个内容。其中帕金森会在理论和工程上共同推进,属性拓扑下一步将更关注应用。其他的研究内容将服务于这两个大方向。 ...
Read More